04.jpg

無意間在圖書館發現的書,因為封底介紹寫得很有趣,就隨手借來看看了。

故事始於一名推理小說作者「坂井正夫」之死。他在七月七日晚間七點,於自宅服毒身亡。現場為牢固的密室,警方因此判定是自殺,然而他的女友和昔日創作友人可不這麼認為。

坂井的戀人中田秋子憶起在他公寓見過的那位神秘美女,以及他曾說過會收到鉅款,這兩者和他的死亡是否有任何關聯?

坂井的友人津久見伸助應雜誌社之邀,要撰寫坂井之死的相關報導。隨著調查進行之際,竟爆出坂井生前最後一作抄襲已故推理巨擘作品的醜聞,而刊登該作的雜誌副總編,也有充分的動機殺害坂井。

一人死亡,兩名嫌疑犯——誰,才是真正的凶手?

雖然台譯本是譯自2004年修改的最終版本,但這部作品早在1973年便問世了,後於出版或再版之際幾經微調,不過仍不改基調和故事大綱。我在一無所知的情況下閱讀,倒也不至於感到怪異,2004年修改時作者在編輯的建議下,於〈第四部 真相〉頁面上加入對讀者的挑戰,也有舊時推理作品的作風。

我必須說——這不是最出色的敘述性詭計作品。它可以被寫得更好,更流暢,真相大白時的混淆感更少,但這的確是一個很棒的嘗試,是只有文字與紙張才做得到的魔法。(類似概念的作品有乾胡桃的《愛的成人式》,這本更激推)

從這裡開始有爆雷,請反白閱讀。

簡而言之,其實死的並不是一個人,而是兩個同名同姓的人。兩個坂井正夫,都寫推理小說。坂井A寫出〈七月七日晚間七點之死〉,在一年前服毒身亡,中田秋子是他的女友。後來秋子的爸爸,也就是文壇巨擘瀨川恒太郎抄襲了這部短篇作品,改名為〈如果死於明天〉出刊。一年後,坂井B服毒身亡,他的遺作——其實是從坂井A那裡偷來的——〈七月七日晚間七點之死〉被刊在雜誌上後,眼尖的讀者立即發現這與〈如果死於明天〉有87%像,坂井B的友人津久見伸助遂懷疑到雜誌副主編頭上。

由於秋子和津久見各自的查案線都非常合理且完整,很難說到底誰才是錯的,每章前只有幾月幾日的提示也讓讀者將兩條線想像成同一條,而事實上,秋子查坂井A案後過了整整一年,津久見才開始查坂井B案。這是相當簡單,卻又十分有效的敘述性詭計。不過也許是當時筆鋒不夠成熟,如果能更加區分出哪個坂井是誰,底牌掀開的過程將會更流暢。

談完內容,接著談談排版吧,這本書的排版真是很無言。很多可以合成一段的句子,不知道為什麼一定要一句一句切開。我沒有去看原文,但猜測或許是作者原本就這麼寫;要不就是為了擴充頁數(這本書不滿三百頁,定價為三百五十元台幣),畢竟版權簽進來,薄薄一本說不過去。

安妮威,來看一下我覺得可以合成一段的部分吧。

A:

「中田小姐是來探望坂井先生的孩子吧?不知您想打聽什麼樣的事?」

園長以俐落的口吻說。

叼起香菸用打火機點燃後,向後仰身蹺起二郎腿。

動作雖有點冷淡,眼鏡後面的眼睛卻彷彿帶著笑意很溫和。

B:

那把雨傘是在坂井過世的大約一個月前,突然跑來出版社時秋子借給他的。

那時坂井出外遇上大雨,所以就近到秋子的出版社躲雨。

雨勢看起來不會馬上停,因此秋子把備用的雨傘交給坂井。

那時,坂井說他正要去附近的醫院,還說回程會再來出版社還傘。

但坂井後來沒出現,雨傘也一直沒回到秋子的手裡。

 

書中很多這樣的橋段,就不多列舉了。A例除引號內之外的三句,都是同一個人的動作,然而卻只有一個主詞,後兩句沒有任何「園長」或「他」出現。我不是很能理解為何這邊要如此處理,看起來非常怪異⋯⋯。B例也差不多,節奏很詭異,不明白為何一定要斷成一句句。當然,如果沒有特別仔細去看,或是不太介意的讀者,也許不會注意到。只能說每個人的感受不同罷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zerotime 的頭像
    zerotime

    藍色大海

    zeroti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