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安東尼・赫洛維茲(Anthony Horowitz)/譯者:趙丕慧/出版社:春天出版
評分:★★★★
當編輯蘇珊拿到艾倫・康威最新作品的書稿時,她怎麼也不會想到這本小說即將改變她往後的一生。和這位暢銷推理作家合作多年,蘇珊對他筆下的偵探艾提克思・彭德瞭若指掌。而艾提克思・彭德系列是蘇珊任職的三葉草圖書出版最暢銷的書。為了工作蘇珊別無選擇,只能忍受艾倫種種惱人的行為舉止。
在艾倫的新作中,艾提克思・彭德來到派伊府邸——一座鄉村內的莊園調查一樁謀殺案。是的,其中有死屍和許多各懷鬼胎的嫌犯。然而隨著情節的推演,蘇珊不禁越來越懷疑,在這份書稿字裡行間隱藏著另一個故事:一個充斥著嫉妒、貪婪、冷酷的野心,以及謀殺的真實故事⋯⋯
互為鏡像的兩個平行世界,交織出雙倍的邪惡;是書中隱藏的字句偷渡了現實?還是現實早已寫好宿命的劇本?
讀完書的現在重新理解書底簡介,覺得好像還是有些出入。但先從簡單的部分說起好了。
我會想讀這本書,純粹因為它史無前例橫掃日本各大書榜,具體而言是以下榜單:
2019年「書店大獎」翻譯類第一名
「這本推理小說了不起!2019年版」第一名
「週刊文春推理小說BEST10 2018」第一名
「好想讀推理小說!2019年版」第一名
「2019本格推理小說BEST10」第一名
好啦其實我只知道前三個書榜,現在各家出版社都有自己的榜單,名字也都很像,但至少有名次有肯定嘛。而且日本自己就一堆推理作家每天在生產殺人案,有洋書能獲得他們的青睞,真的是不太容易。
這本書將近五百頁,書中書的部分剛好佔一半,另一半則是真實世界的推理。聽說這本書有很多向阿嘉莎・克莉絲蒂致敬的地方,但不巧我並不是重度推理迷,完全沒享受到這部分的樂趣,但就算如此,我覺得還是滿好看的,即使是對西洋推理歷史或經典名作並不熟悉的讀者,也不用擔心跟不上。
書中書的時空背景設定在一九五〇年代,那時候什麼科技都不發達,小鎮裡任何事都是一傳十、十傳百,而當然鎮上一定會有一戶超級有錢人,理所當然必須死。當書中書進行到最後推理前的重要高潮,在現實世界閱讀的編輯才發現——故事斷了。這份稿子沒有後續的章節。
這是怎麼回事?雪上加霜的是,此時作家竟然死了。是自殺?意外?還是與他作家生涯分不開的——謀殺?
我覺得這本書的優點是,即使不用刻意去筆記人名,作者在該人物每次登場時,也總會提醒我,這點真的很親切。很久以前閱讀《臨時空缺》遇到的問題,就是登場人物太多了,人際關係又混亂,記不住誰是誰、誰對誰做了什麼。但《喜鵲謀殺案》不會,作者用很自然的方式,慢慢讓讀者熟悉人物,也就不至於因為人名觸礁而放棄不讀。
至於缺點,比較像是我覺得可以多做說明的地方吧。像是書中書的偵探為何最後會憑空做出那樣的推理,指控某人為犯人?我覺得這點並沒有說得很通,當然推理小說就是要把每個人物都塑造成嫌疑犯啦,可是總覺得這並非唯一合理的解釋。
而真實世界的編輯最後發現的真相,又簡單得令我傻眼。我打從一開始就覺得凶手就是他,應該說,也只能是他了,可是編輯卻繞了快兩百五十頁,才確定是他(扶額)。還沒完,編輯明明自己是推理小說迷,為何,為何會在用理論將凶手逼迫到牆角後轉身背對人家啊!被人家暴打後腦勺也只是剛好⋯⋯
作家本身對自己筆下的偵探系列的感情也很詭異。為何要將身邊的人放進角色中、剽竊他人的創意?他因為自己不想要的方式得志,賺了許多錢,但並不快樂,這股囚禁感讓他將矛頭指向當初建議他走上這條路的人,用一整個偵探系列,只為了去詆毀那個人——。他不想寫也不行,想寫真正想寫的東西也不行,因為出版社並不樂見他變換風格,背後更多的是利益考量。我不知道,這部分可能反映了出版社對旗下作家的態度,又或是所謂「文學界」其實並非那麼廣納百川。
缺點這麼多,而且還滿致命的,但我還是給四星耶?(沉思)我也不知道,你讀了就知道。(笑)
最後,本書的中文編輯有點漏氣。開頭有將偵探系列的八、九本書列出來,但有一本書名一直是錯的,而且偏偏劇情屢屢提到這一本。我猜可能是定稿後漏改了那一頁,但我一直以為那是什麼線索/疑點。其他也有一些錯字,但就逼近五百頁的篇幅,還算是在可容許的範圍。
留言列表